收藏 | 个人会员 | 管理员

2020最美科技工作者:曹建华——奉献扎根宝岛 奋斗点亮幸福

  作者: 学会学术部   来源: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 日期: 2021-08-23   点击: 我要分享

让生命在科技报国中发光

曹建华扎根热带农业科研事业23年,心系热作事业,矢志科技报国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他的身影。近年来,他带领科研团队经过潜心攻关,突破困扰世界40多年的割胶机械关键技术难题,率先开发并推出4GXJ型便携式电动胶刀,解决了世界性的机械化采胶难题,填补了该领域空白。

成功背后满是艰辛,是无数个不眠之夜、无数次的苦闷彷徨,是不畏困难的砥砺前行,是心脏动过大手术、每天吃药也要做好科研的坚守。拼搏的背后,是对“三农”工作真挚的热爱。

热爱“三农”工作,毕业选择留院

作为一名农家的孩子,曹建华对农业、农民、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。1997年,曹建华以优秀毕业生身份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毕业后,主动申请留院工作,被分配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、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人事处工作,这一干就是6年。

6年来,他针对当时电脑化办公条件落后,纸质档案材料繁多、存放混乱易遗失的现状,建立了《院校专家数据库》《科教人员培训、进修数据库》《热农大师资数据库》和《科技人员数据库》,极大的提升了年度统计报表的效率和准确度。

干一行爱一行,为做好档案工作,他还自学了档案管理相关业务知识,汇编装订了历年院校、省部级文件资料,整理了院校数千名职工的档案材料,对错放、遗漏的材料进行了清理归档,确保了个人档案材料的完整性,并建立了清晰的档案目录。由于工作突出,他先后两次被评为“热农院校档案安全管理先进个人”。

投身科研一线 敢啃硬骨头

2004年,曹建华研究生毕业后,他选择从管理岗转战科研一线,从事橡胶栽培生理生态研究。科研是他的主战场,在这里,他肆意挥洒汗水,敢啃硬骨头,能够耐得住寂寞,愿坐冷板凳,做出了出色的成绩。

试验室研究电动胶刀

针对橡胶高产育种栽培对优良砧木的需求,曹建华主动申请,带领工人,冒着酷暑,深入育苗基地田间地头,在半个月时间内,完成了近80万株实生砧木材料的筛选、鉴别工作,共筛选出10000余株高产、速生优质砧木材料,供后续研究使用。

面对我国食用油进口安全供给问题,热带木本油料作物——油棕,具有极大的优势。当时仅林位夫研究员一人在苦苦支撑、坚持研究,由于保密原因,多年的科研积累都不能发表文章等成果,科研经费也几乎没有,因此大多数科研人员不愿碰“冷门”。曹建华同志主动申请参加该领域的科研工作,与林位夫研究员一起潜心攻关,在2009年获得农业农村部第一个“948”项目资助,并先后远赴东南亚、南美洲等地,引进60多个优良油棕品种,培育数万株优良种苗,供大田栽培、筛选、评价,为后续我国油棕无壳种母本、优良种质选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认可,并建立了我国油棕种质资源圃。

在这期间,曹建华在大田试验时意外受伤感染,导致心脏主动脉瓣坏死,并进行了心脏主动脉瓣置换大手术(四级工伤,需终生服药)。但他没有被病痛吓倒,仍然保持乐观

积极的心态,不忘记投身于科研工作的初心,积极投身于科研一线,勇于挑起攻克科研难题的重任。心脏主动脉瓣置换大手术后,医生要求他病休一年以上,但手术后仅一个月,他就躺在病床上一边打着吊针、一边开始工作,科研工作从未停止。朋友们都劝他:“每天吃着药,干嘛这么拼?”“做科研,总得有人付出,有人去担当、去挑战,我是农民的儿子,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,对农业、农民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受。”曹建华说。


研发电动胶刀,解决世界性采胶难题

正是这种朴实的爱国爱民、报国报民之心,砥砺着曹建华在科研上矢志奋斗。2015年,面对天然橡胶橡胶产业割胶工具落后、胶工短缺、胶园弃管弃割现象的突出问题,曹建华主动请缨,申请从管理岗位回归科研一线,带领团队从零开始,研发电动割胶技术与机械装备。

机械化采胶是世界性难题,作为一个农学专业出身、没有任何机械背景的人来说,谈何容易。研发期间,曹建华废寝忘食、披星戴月,经常加班到半夜十一二点,回到宿舍睡不着,就拿出手机在网上学习各种机械原理与技术,凌晨两点入睡成为常态,早上醒得也早,一般五点就醒了。为了节约时间,更专注于科研工作,经常早上煮一大锅饭,煮一次吃一两天。

凌晨在胶园随访胶工测试胶刀

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,2016年初,曹建华的身体报警了。一天,他的眼睛突然看不清东西了。医院检查结果是:长期用眼过度、透支体力,造成眼球内血管破裂。医生开了两次休假证明,让曹建华停止工作至少半个月以上,否则有失明危险。“机器没研发成功,哪能休息!”曹建华瞒着所有人,悄悄把病休证明放进了口袋,依然保持着之前的科研工作节奏。

40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辛付出,无数次在失败中跋涉,曹建华和他的团队先后设计了17款不同的样机,终于在2017年4月研制出第一代4GXJ型便携式电动胶刀,突破了传统割胶刀难学、伤树、效率低等技术难题,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试验场橡胶基地成功示范应用,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,同时也带动了国内外采胶机械研发的热潮。

培训发展中国家学员

在推广应用中,针对胶农使用中提出的问题,曹建华团队反复优化、研究,甚至小到一颗螺丝、一个电源连接头,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升级。2019年10月,正式推出第二代便携式电动胶刀,其性能、质量和使用效果得以大幅改善,解决了手撕老胶线难题,割胶效率提升至30%。现在,熟练使用后,胶工每小时可轻松割胶180-220株,而过去人力胶刀一般每小时仅120-140株。

来自热科院试验农场、有着12年割胶工龄的一级胶工董秀乾感慨地说:“有了电动胶刀,割胶不再是高技术、高强度的工作了,不仅提高了割胶效率,也让我们更省力气,真的是太好用了,解决了我们胶工割胶的大问题!”

在大田培训琼中胶农

目前,曹建华团队与国内专业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合作,建立了我国4GXJ系电动胶刀生产线并实现了量产。除国内植胶区得到规模应用外,还在马来西亚、印尼、斯里兰卡、越南、泰国等10余个“一带一路”主要植胶国开始推广、示范,率先实现了采胶机械“从无到有”的突破,填补了该领域空白,受到中央电视台、光明日报、新华网、科技日报、中新网等国家媒体多次报道,引起世界植胶国广泛关注。曹建华同志也获得“感动海南2017十大年度人物提名奖”、热科院“2017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”,入选海南省“南海名家”、海南省拔尖人才。

“电动割胶刀只是一个起点,全自动、智能化采胶装备研发是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,但仍有诸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关,困难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。”曹建华说,但挑战和机遇并存,解决产业难题,将论文成果写在大地上,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。当前,曹建华带领团队再出征,攻关全自动采收胶装备难题,取得了阶段性进展。

实干、敬业、奉献、奋斗,是曹建华科研路上的执着追求和真实写照,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赤子情怀!